凌駕觀音 直上雲霄 北53-1鄉道
北53-1鄉道地圖
北53-1鄉道資料:
行政區:台北縣五股鄉、蘆洲市
起點:台北縣五股鄉凌雲路三段/北53鄉道口
終點:台北縣蘆洲市中正路/三民路口
里程數:9.5km
寬度:8~18m
車道分配:雙向2~4車道
行經道路:台北縣五股鄉凌雲路三二一段-洲新路-蘆洲市中正路
位於台北盆地西北方的觀音山,向來是台北居民登高望遠的好所在;而觀音山優美的景致和出眾的風水,也成為百年來許多宗教聖地,以及一些人士身後永久的安息之地,因而瀰漫著濃厚的宗教和安寧氣息。而這些居民想要一親觀世音菩薩的芳澤,最常使用的,就是今天要介紹的這條鄉道,北53-1,而這條鄉道的歷史,也和觀音山的發展緊緊相依,因而呈現出多樣化的風貌。
北53-1起點位於凌雲路三段北觀處下方的路口。嚴格說起來,這個路口過去只有往上翻越觀音山,通往八里的路段,此路編為北53鄉道。最早的起點,尚需通過北觀處,往前到一個岔路口時,這才是真正的北53-1初代起點。舊路大致沿著350m的等高線,忽高忽低的和硬漢嶺進行刺激的貼身肉搏,因此路段的起伏也相對比較大。有鑒於此,之後在下方開闢了一條高度較低、路線也比較直的新線,並作為北53-1的新路段,舊路段因此而解編。不過這兩條路目前還是平行狀態,可以互通,若要往八里和登觀音山,還是要走舊線會比較方便。至於起點的變化圖,請參考下面這張地圖。
觀音山上道路變化圖
從起點開始的北53-1新線,由於位於觀音山半山腰,良好的風水讓這裡成為墳墓的大本營,穿越其中宛如置身於墳墓叢林,各式各樣姓氏的陰間好兄弟,正危機四伏等待夜晚的來襲。和舊線會合之後,很快的離開了好兄弟的糾纏,沿線也多了許多商店,相較於上面都是陰間好兄弟,這一段路則成為土雞城重鎮,在全盛時期,這裡可說是夜夜笙歌,看著台北盆地的夜景直到天亮方歇。除了土雞城外,比較能撫慰人心的宗教建築也多半出現在這裡,其中最大的一間就是位於觀音山腰的凌雲禪寺,也是北53-41多數路段被命名為凌雲路的原因。筆者認為雖然命名觀音山路會比較有指標性,不過凌雲路也正意涵著爬上山有如凌駕雲端般的暢快,也不是不行,特別是從3~4k,全線幾個大彎道,下坡時會有一種大家都是頭文字D的cosplay,上坡時則是節節高升,扶搖直上。
0k+起點
養護起點
好個錯誤
蜿蜒的山路
0.5k
凌雲路三段
從此地左轉可開車上觀音山和北觀處
誤插的北53養護起點
實際上此路和北53-1前段平行 不過這條路海拔較高 為北53-1之舊線
1k
宛如漫步雲端的路段
遠眺台北盆地之景觀
1.5k
凌雲禪寺和觀音山
凌雲寺停車場
開山凌雲寺
妙雲寺
2k
五股特徵 綠竹筍
急速下坡
沿線土雞城林立
2.5k
凌雲路三段
3k
多重彎道
遠眺遠方人家
3.5k
在幾個大彎道之後,也正式宣告凌雲路落入了相對較低的山谷之地。五股鄉許多道路甘願往上走,除了景色優美以外,怕的就是往下走,會開始進入世俗之區。不過很現實的是,凌雲路一下平地,除了沿線商店變多外,路幅也忽然變寬,原因無他,為了觀音山的發展,台64在穿越觀音山隧道之前,還在這片谷地蓋了一個大台北獨一無二的山中交流道,也就是觀音山交流道。受限於地形,觀音山交流道無法弄成標準的葉形,只好變成橋下紅綠燈交會式的設計,此足可證明大台北與山爭地的傑作。當初這交流道的設計是為了要增加觀音山的遊客,不過通車之後,真正受惠的反而是過了交流道之後的鐵皮工廠群。這片鐵皮工業區和北57一樣,都是在五股定位為工業帝國主義之下的產物。沿線除了家具工廠等大宗外,也有一些佛具、棺材等和觀音山有密切關聯的行業,也稱著上是一種另類的就地取才吧!
凌雲路三段/田埔巷口 北56鄉道左轉
被樹擋住的舊牌
北56
4k
4k舊碑
凌雲路三段
4.5k
凌雲路三段/中直路口
台64觀音山交流道
交流道入口 採用的是橋下交會式匝道
從另一角度看交流道 中間為台64主線 兩旁為匝道
通過交流道後 路幅立刻縮回原本樣貌
30多年歷史的麓橋
5k
被工廠取而代之
5.5k
6k
6.5k
這片鐵皮工廠群直到進入凌雲路一段劃下句點。取而代之的是上山之前,沿線最大的商店街。這片商店街最早就是因為作為觀音山上山之前最大的補給站而出名,後來更因為周圍住宅區的發展而羽翼漸豐。一直到現在,還可以看到少許的傳統商店建築,足見這條路悠久的歷史。這一帶被稱為成州,源自於台語的成子寮。這一帶向來是台北盆地地勢最低窪的地方,也因此在民國72年前後,凌雲路連接蘆洲的路段被疏洪道截斷,目前必須要跨越二重疏洪道,才能連接蘆洲。在過去的歷史中,北53-1只到成泰路口就結束,過了成泰路口的凌雲路乃103縣道之舊線,這條舊線也是蘆洲、五股居民最重要的古道之一。隨著103在改走三民路和成蘆橋後全面改道,這條路就失去了原有的地位,加上疏洪道的阻隔,當年的重要性和繁華目前已經消失,只靜靜的留在老一輩的記憶裡。也或許是因為這樣,北53-1的養護終點被刻意誤插在凌雲路台64的正下方,似乎暗示著連台北縣政府自己都不想留了吧?
過了這片山壁 就正是進入熱鬧的凌雲路街區
凌雲路一段+二段
凌雲路一段/天乙路口
7k 鮮果汁招牌的下方有舊碑
凌雲路一段
凌雲路一段/成泰路三段口 ←八里 107縣道 五股→
凌雲路一段
凌雲路一段 疏洪道左轉進入
刻意誤插的養護終點
雖然被插了終點,不過真正的終點還沒到,因此必須翻越堤防進入疏洪道,尋找那先人的蹤跡。不過很可惜的是,進入疏洪道後,受限於車流量,此段被拓寬,以前這裡的鐵皮屋和農田,被大面積的疏洪道公園所取代。也就在這廣大的公園之中,不小心進入了蘆洲,也象徵著進入了更加繁華的階段。
從1號越堤道上去
轉彎
又是誤插的北59養護起點
成蘆橋和台64交會
成蘆橋下
洲新路
北53-1左轉
這條路應該是刻意想直線連接凌雲路未成
二重疏洪道全圖
洲新路
一望無際的二重疏洪道公園
洲新路/疏洪一路口 北59鄉道右轉
這張圖證明了 過去北53-1被列為103縣道的一部分
洲新路
成蘆橋下
這洲尾橋證明了已經在蘆洲
8.5k
離開疏洪道的上坡
蘆洲線與遠方的蘆洲機廠
離開疏洪道下坡
北53-1下坡後左轉中正路
再次翻越疏洪道,離開,就進入了蘆洲市。過去蘆洲最熱鬧的街道是中正路,因此103縣道就是走中正路,並向兩邊延伸到八里和三重。改道解編之後,以三民路為界,以北劃歸北53-1,以南則讓北63接棒。一直以來中正路尾因為地勢低漥,加上遠離市區,向來就不是蘆洲市比較好的地段,到現在依舊維持著七零年代以前,工廠和電線杆齊飛揚的站衛兵。不過比五股好的是,這段孤寂的路段即將因為捷運而有了天翻地覆的大震盪。未來這片空地,將化為類似南港子的重劃區,原本的工廠、農田會一步一步的消失。而本鄉道的終點位於三民路和中正路口,在這個路口所設立的捷運蘆洲站,似乎就預言了蘆洲再次蛻變的序曲,而且已經在倒數計時當中,也為這條多變的鄉道,用一個最完美的姿態結束。
左線下坡為北53-1
離開疏洪道之後,
台北捷運蘆洲機廠出土處
9k
電線桿和鐵皮屋很整齊的站立兩邊
中正路/中正路360巷口 北61鄉道左轉
↑蘆洲市區 北63鄉道
北53-1終點 中正路/三民路口 ←三重 103縣道 八里→
趕在蘆洲線通車之前完成這篇文章,似乎也意味著傳承之意。從觀音山到蘆洲,就像是一種死又復生的感覺,也是一種從出世到入世的process。這篇文章也宣告了蘆洲市所有的縣鄉道都被記錄完成,是全台北縣第一個有此殊榮的鄉鎮市。未來,筆者希望當我們的後代子孫在觀音山上,踩著我們和祖先的安息地,遙望著遠方高樓林立的台北盆地時,還能記得過去那先人的足跡,就心滿意足矣。
1977 The Mighty Peiking Man猩猩王
留言列表